×
首页 > 长大群星 > 正文
“传媒之星”方思颖:坚持下去,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作者: 时间:2019-04-19 点击量:

 与校媒的初识。

 我认识了很多人都说,因为看了柴静的《看见》,所以想成为一名记者,而我却是因为加入校报记者团,才去真正了解到柴静。

 2015年,我进入长江大学,第一次,我遇见了记者团。没有什么可以算是非常难忘的经历,我只是顺手接下来它的报名表,印象中,我模糊地记得学长学姐亲切的笑容。我想,在这里,他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那个时候,我还不清楚大学的各大组织和社团都是干什么的。我只记得,那天我一路上接了三四张报名表,回去后斟酌许久,最后选择了校报记者团。于是,也开始了我的校媒之路。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新闻是很枯燥的存在,我不爱看新闻联播,也不经常看报纸。但我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我想,既然填了报名表,就该努把力去尽力一试。

 报名后我接到了笔试通知,从小到大我做过不少卷子,但做关于新闻的还是第一次,这不由让我有些慌张。于是,我去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百科知识,开始学习。很幸运,我通过了笔试,但这只是第一步。

 记者团的面试,不仅仅是简单地自我介绍和提问,还要自己去做一份调查。我从来没做过调查,让我去在路边询问陌生人问题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但我知道我不能就此止步,过关斩将,一个星期后,我如愿成为校报记者团的一名见习记者。

 但是,我的历练才刚刚开始,作为校级媒体组织,记者团有非常严格的转正制度。要想拿到属于自己的记者证,就需要不断寻找活动、参加活动、写稿子来锻炼自己。

 大一一年,为了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稿件,我经常晚上来东校区大礼堂参加活动,半夜赶稿子。那句“不是在写新闻就是在去写新闻的路上”很好地诠释了我的生活。在不断地接触新闻后,我慢慢爱上了它。 

 与校媒的再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的探索在转正之后并没有懈怠,仍旧保持着每周一到两篇的出稿率,当然这个时候的质量要比当时好了,细节错误也越来越少。

 对传统纸媒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有了向新媒体道路探索的想法。2015年的寒假,我在一直关注的长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现了长江大学新媒体中心的招新推文,原来,我一直想接触的运营长大官微的组织叫新媒体中心——一个同样隶属于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校媒组织,于是我果断填写了报名表。

 进入新媒体中心后,因为在西校区的原因,没有电脑,没有师父带。我每次都只能自己去借同学的电脑,或者在学校机房做推送。那一个学期,我自己摸索,怎么登陆后台、如何操作、怎么回复消息、怎么使用编辑器……虽然没有和大部队一起,没办法参加每周一次的选题会、接触到新的原创内容,但我依旧很开心,接触到一个新鲜的媒体渠道,是很让人兴奋的。

 在新媒体中心的日子里,我学会除了文字、图片之外的其他宣传形式,这是一个创意满满的地方。考研倒计时一个月,我拿着相机和自己做好的“相框”“偷偷”地前往各大考研自习室,拍摄考研的学长学姐学习的场景,做了一篇为考研人加油的推文“我用青春告诉你,大学不留遗憾”。校运动会期间,天气很热,我一整天在操场上拿着相机拍照,晚上回去做推送;高考来临之际,我们准备做一个高考加油帖,于是我做好手牌,拿上相机,找校园里的学生为高考加油,并第一次尝试做一个小视频……
   在长江大学官方微信的运营中,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越拉越多人接受,个人也有了相当大的成长。

 与社会媒体的邂逅。

 2016年,我在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推荐下,去了江汉商报社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媒体,非常激动,但更多的是局促不安。来到报社的第一天,我坐在沙发上,无所适从。但幸运的是,我的老师很热心、很有耐心。他主动去问我的信息,并互留联系方式,这让我放松不少。

 最开始写社会新闻的时候,我遇到了不少的麻烦。首当其冲的就是采访,我不知道如何去和一个社会上的人去沟通,很怕别人觉得我是实习生,瞧不起。而因为地域原因,我所接触到的人大部分是地地道道的荆州人,荆州方言让我这个外来着犯了难。但慢慢地,我习惯了他们讲话的方式,采访也顺利不少。

 而撰写社会新闻也是一大难题,在此之前,我从未仔细研究过社会新闻是怎么写的。当我按照校园新闻的套路写完第一篇新闻的时候,老师直接告诉了我稿件不行。于是我才真正开始去了解社会新闻和校园新闻的不同。

 除了传统媒体,我在新媒体的道路上也从未止步。2017年下半年,我通过了上海乔布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笔试,参加了乔布运培生项目,顺利结业,期间,还负责了两个社群的运营工作。2018年,我通过线上多轮面试加入了深圳的一家新公益平台——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实习。作为一名新媒体运营实习生,我在这里不断锻炼我的新媒体编辑能力、运营能力,虽然时间还不算太长,但我学会了不少。

 校媒教会我的。

 三年来,我在校媒之路上摸爬滚打,遭遇过挫折,也欢喜过成功,这三年,我从一个连新闻定义都说不明白的见习记者成长为“身经百战”的学生记者。一路上,校媒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完成一次采访、写好一篇稿子。

 新闻在我的眼里,从最开始的毫不关心,到后来生硬理解它的含义,到现在,我从新闻里发现了它的美,它的意义所在。我所写的每一篇新闻稿,都记录了一次活动或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刻,都能让所有人了解到这场活动,这个人。新闻不再是空洞的,它更是生动的。

 因为新闻稿的严要求,我见过很多人的望而却步,但我从这几年的校媒之路学到了坚持。我相信,坚持下去一件事情,一切都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