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一连串的故事,每一段故事的背后都是成长的感动。在一般人的眼中,明星头顶光环,很多都是靠“脸”吃饭,而长大的校园明星却不一样,“明星”这个名分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在这光环背后,更多的是梦想、是成长、是感动。对于“学干之星”贾志伟而言,他的学干之路走了三年,可以说得上是一路的思索,一路的欢歌,一路的风景。
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大学该有哪一些突破?这是每一个大一新生都会思考的问题。三年前的贾志伟也和所有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一样,满怀着忐忑与憧憬来到学校,热情地探索着周围的“陌生世界”。他并没有想得过多,“学干”对他似乎也是一种模糊的存在,但有一个目标是确定的,那就是充实。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些充实而有意义的事情,过一种不留遗憾的大学生活。怀着这样的想法,他踏上讲台,竞选班长;加入协会,丰富课余生活;参加校级组织,开阔视野。寻找进步的渠道,拓展进步的空间,挖掘进步的可能。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说大一是选择,那大二至大三便是坚守,坚守那份初心、坚守那份责任、坚守那份希望。但是“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谈坚守何其容易,做到坚守又何其艰难。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大二至大三是一次“再选择”,是一段迷茫期,是一个分水岭。贾志伟也和大部分走“学干”道路的同学一样遇到了低潮期。大三时,他成为组织、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多方兼顾不在话下,事事求全难以分身:成为预备党员整理各种文件;申报魅力班级准备各种材料;长青传媒刚刚成立“万事开头难”;与朋友一起做旅行社的工作遇到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每天焦头烂额,忙得“不亦乐乎”。他曾经也想过退出,想过重新选择,但是每一次都坚持了下来,这坚持的动力来自于老师们的期许,来自于对组织的一种感情,来自于自己上台竞选时所许下的承诺。
常常有人认为“学习”与“学干”是冲突的,自己的学习出了问题时就怀疑是学干工作的影响。但是对于贾志伟而言,学习在他心里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在做好学干工作的同时,他仍然保持班级第一的好成绩。他说到,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假如你用好了课堂上的时间,学习自然不会辜负你。作为班长的他,第一排似乎是他的“专属位置”,端正的学习态度,谦卑的学习之心,全面发展的青年,这个班长很称职。
大学是自由之地、开放之地、改变之地,仅有学习,只做学干不免枯燥。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志愿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件温馨、神圣而又充满使命感的事情,在“使命感”之下,贾志伟毅然参加了志愿支队,在去养老院做志愿的过程中他对亲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养老院里,志愿者们帮老人打扫卫生、听老人们讲故事、和老人聊天,心与心的接触,贾志伟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爷爷。通过志愿也是对亲人“间接的孝顺”,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老人们人生感悟中闪烁的智慧也影响了志愿者。
富兰克林曾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在工作中思考、在交谈中学习,在“书本”中充实,学生干部的经历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不断提高的新闻写作能力,更有“能力恐慌”的谦卑、进步意识。在学干经历中,他了解到社会新媒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他觉得自己在新媒体领域本领还不够,这也成了他突破自己的一个方向。蓦然回首已三年,贾志伟说到,假如能够再回到大一一次,在搞好学习、做好学干工作的同时还要多出去走走,给“自己”留一点“自己的”时间,也是另外的一种体验。
时光荏苒,现在的贾志伟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奔忙在考研的路途中,他说,《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安类似于一个“物质的先驱者”,而孙少平类似于一个“精神的先躯者”,他们俩的精神品质结合将会是“精彩”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理想的样子,都在努力成为自己眼中的“星星”。选择一个理想的方向,坚持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无怨无悔,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