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生长于一方土地,以平凡彰显伟大

作者: 时间:2023-07-10 点击量:

(通讯员 向姝婕 罗涛)7月9日,为深入了解农村基层现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长江大学法学院开展暑期“送法下江陵,服务暖民心”三下乡活动。资圣村村民赵世高爷爷从挖渠经历、爱党爱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三方面向志愿者讲述了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时代、科技发展的感悟。

自力更生,勤俭建渠

1940年出生的赵世高大爷在十六七岁时紧跟党的步伐,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以其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被举荐当上了当地生产大队的队长,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农业生产。1958年,由于接连不断的干旱天气导致农作物收成不好,大多数村民面临饥荒的风险,由此,江陵县决定修筑荆江大堤,并在每个村落开沟引流,修建水渠。秉持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观念,赵世高大爷没有丝毫的犹豫,带领当地村民加入轰轰烈烈的修渠大军中。“我记得当时是在春冬季节的时候,天气非常冷,地面结了厚厚的冰层,大家用锄头凿冰、挖土,用钉耙刨、用扁担挑、用手推车运,全靠人力。”由于天气寒冷,村民们的扁担一直挑在肩上,不敢有丝毫松懈。在村民们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赵大爷时常鼓励他们,“宁愿现在苦点干,也要来年多丰收”、“修渠不怕苦,养活全家乐哈哈,多的上交给国家”等诸如此类的言语,是赵大爷经常挂在嘴边的。受到他的感染,村民们干劲十足,克服隆冬寒风呼啸,不顾手指冻疮皲裂,不管身体如何劳累,鼓足干劲,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田埂边上开凿出一条长七八百米,深两三米,宽达三米的水渠,灌溉着这一方平原。如今,这看似小小的水渠,已经工作了六十多年,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农业发展中,还将继续泽被后世。

图为赵世高大爷向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挖渠经历。 (马金伶 摄)

不忘初心,与党同行

“思想好,走到哪里都伟大。”是赵世高老爷爷对志愿者的教诲,也是他一生奉行的准则。在与赵大爷的谈话中志愿者对他一直坚守着的的爱国爱党的信念,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坚持为老百姓服务,帮助百姓解决难题,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赵大爷耳不聋眼不花,依旧对党的工作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他不仅通过在线直播观看,还教育他的曾孙“要做一个听党话跟党走的好孩子。”他还对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员的向姝捷说到“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学习党史,补足精神之钙。”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赵大爷说他一生坚定着自己的信仰,看着祖国发展越来越好,看到街坊邻居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感到无比的幸福。

 

图为赵大爷与其曾孙子合影 墙上毛主席是赵大爷于十多年前张贴  (马金伶 摄)

与时俱进,敢为人先

“该做的事做在众人前头,不为彰显自己,而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赵大爷在改革开放时期鼓励当地的年轻人外出打拼,鞭策他们在外面要尽力做实事,有能力要办工厂搞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告诫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发展的怎么样,都要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做一个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人。他说自己有一方土地需要守护,国家振兴富强的使命责任要交在一代代年轻人的手中。但是在农村基层,他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是首个在当地以个人名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用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人。在赵大爷眼中,国家发展蒸蒸日上,农业科技也在不断更新进步,如今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逐步被更先进的科技化手段代替,他对此感到很高兴,从中他看到了国家的富强,看到了农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享受着如今的美好盛世。八十岁高龄的他仍然会出现在田间地头,照顾田间的水稻玉米,只因那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赵大爷以他个人的坚守,阐释着他一颗灼热的拳拳爱国心。

图为赵大爷与志愿者合影  (马金伶 摄)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了解到赵大爷平凡却煜煜生辉的精彩人生,志愿者们深深被他的热忱打动,也牢记着临走时他的嘱托“乡村振兴要靠你们这群年轻的娃娃肯吃苦,能吃苦,敢拼敢干,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希望你们以后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