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晓彤 黄琬亭)8月21日,朝露未晞,长江大学青马党史研学小组再次踏上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路途,系统感知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赶考“出发点”和长征“落脚点”的战略意义。
“到延安去!”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是烈火如歌岁月里,千千万万人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445处革命遗址,30座革命纪念馆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生动课堂。
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央广场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同志气宇轩昂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奔赴幸福未来的铜像,旭日东升灿阳普照撒在铜像上也照进每一个人的心中,正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作为青年学子,切身感触颇深的少不了抗大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纪念馆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的这八个字被高高悬挂,时至今日仿佛莘莘学子心中的一杆准秤,眼前的一盏明灯。抗大精神是鼓舞青年进步,实现远大理想,贡献民族复兴力量的不二法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老先生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讨论至今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透过人物场景仿真还原,77年前“窑洞对”的画面令实践队员由衷的感受到民主对于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对于新中国东方雄狮觉醒的深远意义。
“我们赶考去!”从延安进京赶考事关我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民族的兴衰绝续。延安这一“出发点”为新中国各方面政治经济科教文体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锻炼了大量理论实践型革命事业人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1949年10月1日是全国的胜利,也是千千万万朴实伟大的人民的胜利。廉洁高效,作风优良,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等精神内核至今永垂不朽。
下午骄阳四射,走进梁家河,实践队员的心情也激情澎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插队下乡的村落。
路途中,六支实践队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齐唱陕北民歌,在歌声中感受延安精神面貌。陕北民歌《东方红》唱红了天,《刘志丹》唱悲了地,《拜年令》唱出了喜气洋洋新天地......除此之外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为抗战为人民而作,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老师以毛主席“一条棉裤”的故事引出了359旅在南泥湾屯田生产把烂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的辉煌年代。《南泥湾》记载了“跳出敌人包围圈”;《军民大生产》刻画了大生产运动;一天可以开垦四亩半地的劳模郝树才绰号“气死牛”;孙万福所做的《高楼万丈平地起》获得毛主席拍手叫好......这些延安岁月里艰苦奋斗的故事教育意义深厚,这片深厚黄土地里自力更生的革命英雄本色不朽。
昨日实践队员集中聆听了习仲勋老先生身为一名革命政治模范的家风,“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给小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来到梁家河,走访村民的过程中有关记录总书记的事迹进一步令队员切身体会到何为“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过好日子”。
走进梁家河村史馆,实践队员不约而同的感叹曾经全程策划参演的“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永远跟党走”青马学员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励晨会的记忆涌上心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修沼气池,闯四关,十次入团八次入党申请,煤油灯下苦读“窑洞里的马列”等等画面在脑海中翻涌。总书记为人民办实事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身体力行,走在实处干在前列,为村民们办磨坊、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从记工员到农机员到赤脚医生再到大队党支部书记,每一步他都是实打实的,都是脚踏实地,耕田种地、打坝筑堤、养猪放牛、缝衣做饭,立志把青春热血撒在厚重深处的黄土地上,在忠诚青年理想中磨炼人生。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情系故土,四次复信村民,更是在2015年重归故土调研并探望乡亲们。梁家河的发展史是新中国成长史、百年党史的缩影,队员探访梁家河旧址重走总书记知青路是“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要实现路径,更是长大学子筑梦红色“延”途,弘扬传承延安精神红色基因血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