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晓彤 黄琬亭)宝塔巍巍,延河汤汤。8月18日长江大学党史学习小组实践队员伴着蒙蒙细雨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探访革命遗址,传承延安精神。
经过简单的休整,19日实践队员踏上了自主实践之旅——杨家岭革命旧址和枣园旧址。
一路沿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到第六次代表大会的石碑,队员们不禁讨论起从南湖一只红船到驶向复兴征程巨轮的历史。踏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礼堂,毛主席的头像赫然立在正中央,两侧的军旗略显陈旧,在参观者严重却依然鲜红醒目,队员纷纷肃然起敬。依山而上蜿蜒向前,队员们走进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家的旧居,近距离观察一些生活用品、劳动用具,感受党在延安不平凡的十三年。
枣园内沿着小路讨论“拜年”“祝寿”“人民救星”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去感受一个甘为人民公仆的党派,去认识一些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革命家。透过枣园作战室里漆红木牌上镌刻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切为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副对联,仿佛看到了当年王政柱等英雄先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夜以继日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指定战略部署的画面。
20日上午,基地六支实践队伍在国旗下集合整装待发前往小礼堂进行培训开班仪式。带队老师言简意赅的介绍培训安排和注意事项之后,实践在基地老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延安精神”的主题讲座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延安精神是思想教育,价值塑造和作风养成的集中体现,值得强调的是延安精神属于集体记忆,不仅是陕甘宁地区的精神风貌,更是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激情昂扬的形象展示。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提升民众道德精神的现实需求,具有传承性和人民性。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时期,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延安时期重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跨越厚重的革命史,队员们认识了一批又一批身体素质过硬,精神意志坚定,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先辈,延安是当之无愧的“革命人才大熔炉”。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优良传统不可丢弃,据统计探访延安的人群中还有大量的外国友人,斯诺等人表示在延安印象最深刻的是革命家们身上物质贫乏和精神高尚之间的强烈反差和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下午队员们集中前往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进一步深入学习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史。讲解员声情并茂,图片实物展示栩栩如生,1937年成立1950年撤销,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经济文教军事一系列措施不仅为抗战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是积累了根据地发展经验,成为了“新中国的雏形”。其中的三三制、双拥政策、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更是令队员们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在西北局纪念馆,小组主要学习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西北机构组织领导人的事迹。涉及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成立、转战陕北,边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等等革命历史。场景还原逼真动人,文件保留清晰完整,影像资料动人心弦。
队员在西北局纪念馆旁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会议小礼堂学习了“习仲勋的家风——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聆听着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无法赶赴父亲习仲勋的88岁大寿而亲笔书写的一封家书中,队员们感受到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老家风——“奋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更难能可贵的是,习仲勋不仅严于律己,更是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坚决拒绝谋私利。面对逆境也绝不向错误和黑暗低头,有着一个资深革命家的政治风范。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陕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意义重大,传承延安精神,长大学子一直在路上,重任在肩,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