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老师?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这与《后汉纪·灵帝纪上》中经师、人师的说法不谋而合。经师,学问精湛,传道授业;人师循循善诱,言传身教。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骆老师,便是其中一名杰出的代表。
徐骆,荆州本地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2006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到家乡在长江大学任职,至今已有12年。这十二年来,徐老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授课、研学、育人都做到了为人师表。当问到徐老师这些年来做老师的感受时,他坦言:“充实又快乐。”充实是因为公共课老师较少,他笑称自己“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途中”。但忙碌归忙碌,他每一堂课都会认真准备。作为一名文科老师,看书是无止境的过程,同一个专题为了弄懂弄透彻,他会去看五六本书,才能在课堂上有所说、有所教,学生有所获。这样丰富的知识储量使他在上课时不仅能引经据典,还能结合时事热点,从内容上生动课堂,从语言上贴近学生,引领学生思考,他说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用理论知识指导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忙碌的生活让他感到充实,但这也是他快乐的源泉。他说:“寓教于乐,作为一名老师去给学生教授知识、和学生相处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特别是遇到好学、求知欲强的学生。学生跟老师的每一次互动,都会让我有一种幸福感。”徐老师便是带着这样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知足的心态,做经师,为人师。
提到徐骆老师,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公共选修课“《周易》文化导论”。每次公共选修课开选之际,这门课都会遭到学生疯抢,上课也几乎是座无虚席。一直以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老师的个人魅力,但当我们问起老师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时,老师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说:“学生们选择这门课,并不是因为我怎么样,这其实是一个需求和供给的问题。长江大学虽然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但很多学生也对人文知识感兴趣,有全面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周易》不仅是典籍,也会有一些操作,比如说占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当然就愿意选择这门课。”而对于“《周易》文化导论”这门课开设的原因,徐老师谈到人文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在很多西方大学,经典是作为基础的博雅教育每个学生都要去了解学习的。而《周易》又作为十三经之首,便以这门经典开头去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社会很多人认为《周易》中的部分与占卜有关的内容是迷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味地回避只会让其中蕴藏的文化逐渐流失,只有走近它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利用,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精神世界的食粮。
徐老师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当问及其研究成果时,却是十分谦逊,认为自己也没有什么成就,只是一名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者而已。但谈起传统文化,他又滔滔不绝,足见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热爱之深。他认为文化的呈现形态是跟社会有关的。如今中国各种文化处于一种博弈状态,甚至有一些百家争鸣的味道,其实是跟社会转型有关,多种文化涌入,主流文化普及和深入程度不够,所以呈现出前现当代都有的“城乡结合部”状态,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前现代文化也在其中占一席之地。但占一席之地的传统文化的处境并不乐观,因为它在现代物质层面上的作用可能不够显著,它主要作用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修养、情操,滋养人的心灵。传统文化,无论它作用多大、贡献多少,保有兴趣去了解学习,就是一件好事。荆州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其传统文化资源当是十分丰富的,但目前它的开发与利用程度还不够。徐老师认为:“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经济发展起来才会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荆州正在发展建设,传统文化已经开始受重视了,相信不久后荆州能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大城市。”
为人师,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相处之道,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对于学生,徐老师把他们和自己平等看待,不以自己年龄大、学历高而觉得高人一等,和学生保持在一个心态水平。他跟学生主要是知识、学习方面的沟通,不会去深度介入学生的生活,更多的是爱护、尊重他们。他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是正确的,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与其去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不如多鼓励他们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谈到这里,我们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有这样一名老师,他把你和他一样平等看待,他不去指导、规范你的生活,他爱护你、尊重你,但他又会鼓励你做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不仅仅是经师,这是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师!
这是徐骆老师的师道。一番简短的采访,我们都被他的职业精神、高贵品质和高雅涵养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