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艳玲/文 张江霞 王莹/摄)最开始参加志愿者培训时,前队长问我们——志愿者精神是什么?我当时确实懵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没想到是这样简单的八个字,后来也没想到这简单的八个字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
初到这里时,我想的是以后可能不会再来了。因为这里是一眼望得到尽头的街道,灰尘肆意的狭窄马路,扔垃圾时仿佛遭遇生化危机的环境,没有空调只能靠洗澡散热的宿舍,被蚊子和壁虎安家的窗台……我想,我完了。很快,我们被“移交”给长江村了。没有专门的教室,我们就在会议室上课;孩子太多了,三个志愿者,三十六个孩子,每天感觉耳朵轰鸣着;不懂方言,连孩子们的请假理由都要猜很久……
幸好的是我觉得一切都刚好能被解决。生活有问题就请乡长和村长帮忙,孩子们也开始渐渐有了规矩,偶尔会有小孩子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找我们说他的爸爸回来了,会议室的设备慢慢上手,同时尽我们最大的能力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走在路上还能和来接孩子的老奶奶闲聊两句……一切都在慢慢步入正轨。
突然从一个大二学生变成了三十六个孩子的老师,我觉得太“刺激”了,刺激到让人觉得害怕。因为会担心他们的作业我不会做怎么办?要是他们听不懂我的思路方法怎么办?他们不爱听我讲的课怎么办?他们下课了做什么?……我突然觉得自己学过的教育原理都变得苍白起来,因为实践太难了。他们根本不会像模型一样任你摆布,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尤其是希望家园的孩子们,因为他们除了拥有其他孩子那样的单纯天真,还有藏在心底的敏感脆弱。
记忆最深的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在正式开班前一天,我们就见到了他,他和奶奶正在村委会前面的小滑梯上面玩耍。交谈过后奶奶知道了我们,于是准备送他过来。可是我们要求的是至少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才能入班,但经不过奶奶的软磨硬泡并且一再保证不会捣乱我们才收下他。可一个五岁孩子哪会一直听话呢?他开始调皮,下课就撒欢地在教室吵闹,上课也不再规矩,转过头和同学嬉戏,志愿者讲课时他突然跑上讲台大声喊“老师,有人的铅笔掉啦。”稚嫩的身影令人啼笑皆非却也头疼不已。但很奇怪,这样一个不听话地孩子却很在意我是否批评他了,是否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了“×”,是否这次的作业奖励没有他……后来,我慢慢找到了方法,不再是生硬地布置他的作业,而是说和他比赛看谁写得更好,夸夸他,他就变得很乖了。小小的身子整个儿倒在我的怀里,我们低着头,交流只属于他的夸奖。我想着,怪不得有人说孩子是天使呢?调皮一点又怎么样呢?只要你足够耐心,足够宽容,他总是会成长到你喜欢的样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支教也接近尾声,有天下午他突然跑过来,附在我的耳边悄咪咪地说:“老师,我爸爸回来了!”当时我想着如果不是在教室里面,我可能就哭了吧。一个五岁的孩子,因为爸爸回家一趟开心到声音里满是喜悦和颤抖,那种小心翼翼的欢喜和期待刺痛了我的眼。
都说孩子是未来与希望,可我们想要给孩子的可能不都是孩子想要的,这就是令人悲痛的现状。而我们——志愿者,我想就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的一小部分。多陪陪他,多给他讲一讲外面的世界,多一点耐心辅导他的作业,我想这是我们这个团体能为他们做的。
回过头看看这一个月的支教路程,回忆满满,收获满满。我们教给他们知识,他们教会我爱。爱自己,在艰难的环境里学会适应,调节并且继续充实自己;爱学生,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去除隔阂,坦诚相待;爱同伴,在陌生的环境里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爱陌生人,感恩自己遇到的善良,不辞劳苦的书记,自费接送我们的村官助理,主动关心我们的主任,每次都会送几个水果的小店老板……爱这个世界,把自己从喧嚣的世界里剥离出来,才会有更清澈的心境去感受这个世界原本最干净的样子和那些被善良喂养的情怀。
和同学聊天,我说明年可能不会来了,她问“是条件太苦了吗?”我在屏幕对面微笑“是因为吸收了这些孩子的善良,我要去还给这个世界了。”初心是我为了你们,最后是你们感染了我,是善良织起了我们心灵的纽带,背靠彼此,情暖万千。志愿者——我们在永远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