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邢宇 邱诗琪 王欣琳)7月25日,长江大学青马班党史学习实践团走进延安,深入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助力红色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团委书记何宁、园艺园林学院辅导员吴山、校团委兼职辅导员邢宇带领8名学生骨干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大礼堂、宝塔山等革命旧址开展党史学习。
体验延安窑洞,感受不变的精神
实践团成员入住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的窑洞。实践团在完成报道流程后,在分配的“窑洞”宿舍中,抚摸着当年革命人居住过的地方,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感触。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期间,领袖们运筹帷幄,领导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向胜利,从此沉寂的窑洞完善了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历史蜕变,宝塔山下的延安也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窑洞里承载的精神,永久流传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青马学员余实表示“在梁家河知青窑洞,实地体验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在延安,实践团体验居住了窑洞,留下在延安学习的足迹,感受了不变的延安精神,但仍需在继承、传递、发展、创新延安精神与革命精神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将这些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沉浸式学习,瞻仰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石像矗立在中心广场,来往游客都会停住脚步瞻仰伟人。各实践团队学生在石像下,自发高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铿锵有力的声音不断在广场上回荡着,令人心潮澎湃。实践团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沿着庄严肃穆的展厅漫步,细细品味那段峥嵘岁月,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仿佛都在诉说着先辈们的理想信念。“这里上面陈列的就是小米加步枪,是当时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等部队作战的主要枪械,还有下面这些全部都是缴获日军的武器装备,有钢盔、步枪、轻重机枪。”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枪支陈列柜处,讲解员指着眼前的文物讲解,当时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共产党战士在英勇战斗。
聚焦延安十三年,聆听老教授讲座
实践团成员在延安大礼堂聆听了延安干部学院赵耀宏教授对延安十三年的党史介绍,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授课,用“小切口”展示大道理的方式,用不同的视角、维度来解读延安十三年的历史意义与孕育的延安精神。赵教授讲述到“从理论创新维度看,延安十三年成功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诠释和文化重构两大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陕北简陋的窑洞里博览群书,艰辛探索,写下了卷卷著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赵教授还讲到要正确看待国民党所起的作用,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接受。通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作风比较,赵教授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内容。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学生杨春艳表示“我明白了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的转折点。人民群众是落脚点,是基础,是依靠。”
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延安
实践团成员徒步沿着宝塔山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上走,登上了山顶的宝塔与摘星楼,从山顶往下俯瞰,一条长长的山路伸向山底。抗日战争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但这里是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他们在延安留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顽强精神。俯瞰今日的延安,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往延安物质条件的艰苦与人们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的强烈对比,而现如今荒山变绿野,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乐观,延安的红色革命圣地是当代青年感悟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精神的源泉。